君主立憲制的誕生意味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,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,就已經有了實際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!談到君主立憲制的誕生,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國早期的「光榮革命」,自此,資產階級最終確立了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,國王成了國家的象徵,實際權力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裡。但是,早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就已經有了實際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,還比西方早一百多年。只不過唯一的區別就是,國家性質不同,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,一個是封建主義社會,那就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晚期的明朝。
相信喜歡讀明史的小夥伴對萬曆皇帝都不陌生,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國號萬曆,他在位整整48年,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。可是萬曆皇帝剛主持朝政才十四年居然開始不上朝,從此之後的三十年里不理朝政,有人說他沉迷於酒色之中,也有人說他是染上鴉片毒癮,但更多的人則認為,萬曆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,才不出宮門,不理朝政的。
明朝歷史上著名的「國本之爭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,萬曆皇帝20歲時,偶然臨幸了一王姓宮女,後得長子朱常洛,當時的正宮皇后並沒有生出皇子,按理說,應該立朱常洛為皇太子。可是後來,萬曆遇到了心目中的紅顏知己,一生最愛的女人鄭貴妃,後來鄭貴妃誕下皇三子朱常洵。萬曆皇帝愛屋及烏,想立朱常洵為太子,可這一舉動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,他們認為廢長立幼是不合乎宗法禮制的,為了江山社稷,堅持要立皇長子為太子。
為了立太子的事情,萬曆和朝臣相對抗,誰也壓服不了誰。後來萬曆皇帝沒辦法,就採用了不上朝的做法來消極對抗,可奇怪的是,就算沒有皇帝,國家機制照樣正常運轉,內閣及六部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。直到萬曆二十九年,萬曆怕自己一旦殯天,朝綱大亂,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,於是不得不冊立朱常洛為太子,這場曠日持久的「國本」之爭也宣告結束。
萬曆皇帝30多年不上朝仍然影響不了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,歸根到底得益於明朝內閣制度的先進性,堪稱封建時代的君主立憲制!第一,明朝內閣制度雖有其局限性,但是在明朝那個特定的政治環境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。內閣制度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朱元璋廢除丞相後,雖然達到了君主專制的目的,但是繁瑣的政事都歸於皇帝,無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。後來,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度,起初只是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,並無較大實權,後來經幾代皇帝的努力,到明英宗時期,內閣趨於完善,逐漸成為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行政機構。
第二,明朝內閣文官體系的形成逐漸讓皇權虛化。明朝皇帝自明成祖朱棣後,很少有特別勤政的皇帝,當然了,崇禎皇帝算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,只可惜萬曆、天啟皇帝留給他的只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治局面,內憂外患,最終亡國含恨自縊。皇帝不勤政,內閣自然而然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決策機構,皇帝有名無實,君權受到極大削弱,類似於近代西方的君主立憲制。
第三,明朝中後期民主啟蒙思想開始出現,學術界否定君權思想蔚然成風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,早期的資本主義啟蒙思想開始出現,李贄的離經叛道,還有黃宗羲極大反對君主專制、工商皆本的思想都是啟蒙思想出現的典範,明萬曆皇帝時期啟蒙思想更是盛行,再加之內閣制度的完善,皇權已收到極大削弱,不然,萬曆時期的「國本」之爭也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,最終以萬曆皇帝的妥協而告終。
明朝的內閣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佔據獨一無二的地位,關鍵在於內閣制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,「家天下」的君權專制受到了挑戰。因此,將明朝內閣制度堪比近代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一點也不為過!
君主立憲制最早是在英國確立的嗎?實際上中國比西方早了一百年
君主立憲制的誕生意味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,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,就已經有了實際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!
談到君主立憲制的誕生,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國早期的「光榮革命」,自此,資產階級最終確立了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,國王成了國家的象徵,實際權力掌握在議會和內閣手裡。
但是,早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就已經有了實際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,還比西方早一百多年。只不過唯一的區別就是,國家性質不同,一個是資本主義社會,一個是封建主義社會,那就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晚期的明朝。
相信喜歡讀明史的小夥伴對萬曆皇帝都不陌生,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時國號萬曆,他在位整整48年,是明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。可是萬曆皇帝剛主持朝政才十四年居然開始不上朝,從此之後的三十年里不理朝政,有人說他沉迷於酒色之中,也有人說他是染上鴉片毒癮,但更多的人則認為,萬曆是因為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,才不出宮門,不理朝政的。
明朝歷史上著名的「國本之爭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,萬曆皇帝20歲時,偶然臨幸了一王姓宮女,後得長子朱常洛,當時的正宮皇后並沒有生出皇子,按理說,應該立朱常洛為皇太子。可是後來,萬曆遇到了心目中的紅顏知己,一生最愛的女人鄭貴妃,後來鄭貴妃誕下皇三子朱常洵。萬曆皇帝愛屋及烏,想立朱常洵為太子,可這一舉動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,他們認為廢長立幼是不合乎宗法禮制的,為了江山社稷,堅持要立皇長子為太子。
為了立太子的事情,萬曆和朝臣相對抗,誰也壓服不了誰。後來萬曆皇帝沒辦法,就採用了不上朝的做法來消極對抗,可奇怪的是,就算沒有皇帝,國家機制照樣正常運轉,內閣及六部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。直到萬曆二十九年,萬曆怕自己一旦殯天,朝綱大亂,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,於是不得不冊立朱常洛為太子,這場曠日持久的「國本」之爭也宣告結束。
萬曆皇帝30多年不上朝仍然影響不了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,歸根到底得益於明朝內閣制度的先進性,堪稱封建時代的君主立憲制!
第一,明朝內閣制度雖有其局限性,但是在明朝那個特定的政治環境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。內閣制度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朱元璋廢除丞相後,雖然達到了君主專制的目的,但是繁瑣的政事都歸於皇帝,無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。後來,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度,起初只是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機構,並無較大實權,後來經幾代皇帝的努力,到明英宗時期,內閣趨於完善,逐漸成為幫助皇帝處理政事的行政機構。
第二,明朝內閣文官體系的形成逐漸讓皇權虛化。明朝皇帝自明成祖朱棣後,很少有特別勤政的皇帝,當然了,崇禎皇帝算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,只可惜萬曆、天啟皇帝留給他的只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政治局面,內憂外患,最終亡國含恨自縊。皇帝不勤政,內閣自然而然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決策機構,皇帝有名無實,君權受到極大削弱,類似於近代西方的君主立憲制。
第三,明朝中後期民主啟蒙思想開始出現,學術界否定君權思想蔚然成風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,早期的資本主義啟蒙思想開始出現,李贄的離經叛道,還有黃宗羲極大反對君主專制、工商皆本的思想都是啟蒙思想出現的典範,明萬曆皇帝時期啟蒙思想更是盛行,再加之內閣制度的完善,皇權已收到極大削弱,不然,萬曆時期的「國本」之爭也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,最終以萬曆皇帝的妥協而告終。
明朝的內閣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佔據獨一無二的地位,關鍵在於內閣制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性,「家天下」的君權專制受到了挑戰。因此,將明朝內閣制度堪比近代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一點也不為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