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希3歲半了,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孩子,最近讓他們爸爸媽媽很憂心。
由於他太活潑了,沒上學之前,在家裡除了睡覺的時候是安寧的,只要一醒來,就會另全家人頭皮發麻,總是到處搗亂。之前以為上了幼兒園,有老師管,可能就好了。
自從被送到幼兒園去之後,經常遭受到老師的投訴,說他上課的時候,因為亂動還會打擾別的小朋友。老師委婉地說:「看要不要帶孩子去看看,有沒有缺什麼。」
希希爸爸媽媽聽到很多人跟他們提多動症,於是他們便帶著孩子去醫院做檢查,經過一系列排查之後,醫生說:「你們可以放心,孩子不是多動症,平常多陪伴孩子,並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就好了。」
多動症和正常好動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?專註能力不同同樣是愛動,正常好動的孩子,遇上自己喜愛的事情,他能夠專心致志的去做;而多動症的孩子是完全靜不下心的,興趣愛好也非常少,幾乎不會專註於任何事情。控制能力不同正常好動的孩子,在大人的約束和指導下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,或者在某些嚴肅的場合中也能夠安靜下來。
患多動症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,容易衝動,並且不受管教,會不分場合、不分地點地鬧或發脾氣,整日折騰個不停,他們本身難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,常常會不自覺的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舉止。年齡不同多動症的孩子在幼兒階段、兒童階段甚至青少年時期都不會有明顯的改善,除非通過醫學干預或治療。
正常好動的孩子大多發生在幼兒時期,隨著年齡的增長,自我意識的增強,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弱,他們能學會自我約束自己。
如果發現家裡的孩子特別好動,父母千萬不要擅自給孩子下結論或貼標籤,應該先通過觀察,並且找專業醫生診斷,免誤傷孩子。
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相關的心理原因的,那麼,孩子好動到底有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呢?
孩子天生的好奇心
在幼兒時期,孩子對身邊很多新鮮的事物都會感到好奇和不理解,於是什麼都會想去看一看,摸一摸,動一動,這是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探索的表現,也是孩子純天然的一種好奇心。
性格差異
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,有的孩子性格天生就是很安靜的,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很好動的,他們的情緒和專註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,並且年齡越小,這種性格特徵就會越明顯。
取悅心理
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好動,是為了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表揚,他們想通過自己某些表現來獲得父母的讚賞。
補償心理
父母由於工作忙,沒有更多時間的陪伴孩子,孩子被關注的心理得不到滿足,於是當父母在家的時候,孩子就會想辦法地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,哪怕是用不適當的行為。
精力過剩
有的小男孩精力就是比較旺盛,特別是經常被關在家裡的孩子,他們由於活動機會少,活動量少,從而無法消耗過剩的精力。
如何引導好動的孩子呢?
每天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至少兩個小時
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,每天讓他們保持在室外痛快玩耍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,孩子在戶外玩耍,不僅能夠讓精力得到宣洩,也會促進孩子的身體各方面的發育,對情緒的調節也會更有幫助。
父母多陪伴孩子
幼小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,特別是在學齡前,不管是陪他們一起做簡單的遊戲、手工還是剪紙,在此過程中,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注意力,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。
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
有的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,就是喜歡同時做多件事情,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無法安心下來做成一件事,父母要學會幫孩子去分開來,讓他學會一個時間專註做一件事情,形成一種專註的習慣。
給孩子設立規矩
從小給孩子設立規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場合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,比如在商場購物的時候,每個人需要排隊買單,不能大聲喧嘩;看電影的時候,不能到處走動,否則會影響他人等。
「孩子這麼好動,怕是有多動症」:分清多動症和好動,別冤枉孩子
希希3歲半了,是一個非常活潑的孩子,最近讓他們爸爸媽媽很憂心。
由於他太活潑了,沒上學之前,在家裡除了睡覺的時候是安寧的,只要一醒來,就會另全家人頭皮發麻,總是到處搗亂。之前以為上了幼兒園,有老師管,可能就好了。
自從被送到幼兒園去之後,經常遭受到老師的投訴,說他上課的時候,因為亂動還會打擾別的小朋友。老師委婉地說:「看要不要帶孩子去看看,有沒有缺什麼。」
希希爸爸媽媽聽到很多人跟他們提多動症,於是他們便帶著孩子去醫院做檢查,經過一系列排查之後,醫生說:「你們可以放心,孩子不是多動症,平常多陪伴孩子,並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就好了。」
多動症和正常好動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呢?專註能力不同
同樣是愛動,正常好動的孩子,遇上自己喜愛的事情,他能夠專心致志的去做;而多動症的孩子是完全靜不下心的,興趣愛好也非常少,幾乎不會專註於任何事情。
控制能力不同
正常好動的孩子,在大人的約束和指導下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,或者在某些嚴肅的場合中也能夠安靜下來。
患多動症的孩子情緒很不穩定,容易衝動,並且不受管教,會不分場合、不分地點地鬧或發脾氣,整日折騰個不停,他們本身難以控制住自己的行為,常常會不自覺的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舉止。
年齡不同
多動症的孩子在幼兒階段、兒童階段甚至青少年時期都不會有明顯的改善,除非通過醫學干預或治療。
正常好動的孩子大多發生在幼兒時期,隨著年齡的增長,自我意識的增強,這種現象會逐漸減弱,他們能學會自我約束自己。
如果發現家裡的孩子特別好動,父母千萬不要擅自給孩子下結論或貼標籤,應該先通過觀察,並且找專業醫生診斷,免誤傷孩子。
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其相關的心理原因的,那麼,孩子好動到底有來自哪些方面的影響呢?
孩子天生的好奇心
在幼兒時期,孩子對身邊很多新鮮的事物都會感到好奇和不理解,於是什麼都會想去看一看,摸一摸,動一動,這是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的一種探索的表現,也是孩子純天然的一種好奇心。
性格差異
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,有的孩子性格天生就是很安靜的,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很好動的,他們的情緒和專註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,並且年齡越小,這種性格特徵就會越明顯。
取悅心理
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好動,是為了想得到父母的關注或者表揚,他們想通過自己某些表現來獲得父母的讚賞。
補償心理
父母由於工作忙,沒有更多時間的陪伴孩子,孩子被關注的心理得不到滿足,於是當父母在家的時候,孩子就會想辦法地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,哪怕是用不適當的行為。
精力過剩
有的小男孩精力就是比較旺盛,特別是經常被關在家裡的孩子,他們由於活動機會少,活動量少,從而無法消耗過剩的精力。
如何引導好動的孩子呢?
每天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至少兩個小時
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,每天讓他們保持在室外痛快玩耍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,孩子在戶外玩耍,不僅能夠讓精力得到宣洩,也會促進孩子的身體各方面的發育,對情緒的調節也會更有幫助。
父母多陪伴孩子
幼小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,特別是在學齡前,不管是陪他們一起做簡單的遊戲、手工還是剪紙,在此過程中,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注意力,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。
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
有的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,就是喜歡同時做多件事情,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無法安心下來做成一件事,父母要學會幫孩子去分開來,讓他學會一個時間專註做一件事情,形成一種專註的習慣。
給孩子設立規矩
從小給孩子設立規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場合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,比如在商場購物的時候,每個人需要排隊買單,不能大聲喧嘩;看電影的時候,不能到處走動,否則會影響他人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