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天,陪孩子們到圖書館,孩子坐在桌子前閱讀時,坐在我們對面有一位小男孩,抓起手中的紙飛機戳到阿瓜的頭上。
「小朋友,不能打擾別人閱讀哦!」我對小男孩說。
阿瓜剛要低頭繼續閱讀,對面小男孩又飛過來另一隻紙飛機。
「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?你家大人哪去了?」
小男孩當作沒聽見我的話,繼續又飛過來第三輛紙飛機。
孩子的行為開始讓我有些氣惱,這時一位媽媽抱著書急匆匆地走過來:「對不起,我家小孩很壞!總是改不了的。」
聽到那位媽媽的說法,我原本對小男孩的氣惱情緒變成憐憫。
回家的路上,我和阿瓜聊到那位小男孩,我問:「你覺得小男孩的行為對不對?」
「不對,而且他被你勸說了之後還繼續扔,他被他媽媽貼了壞標籤。可是,他可能不是壞孩子。」阿瓜說。
「標籤」是人們創造的
孩子成長中的很多事情是中性的,是人們所謂的「好」、「壞」標籤讓事情有了某種性質。
記得有一個寶寶踢風鈴的場景,一個12周大的寶寶躺在嬰兒床上,他的腳上系著一根繩,繩的另一端系著幾隻風鈴。當寶寶踢腳時,風鈴會發出悅耳的鈴聲;當寶寶聽到越多的風鈴聲,他會踢得越歡。有人說這寶寶是壞寶寶,因為他要求寶寶別發出雜訊,這寶寶反而踢得更起勁;有人說這寶寶很活潑,清脆的風鈴聲給人帶來了歡樂。同樣是踢風鈴,不同的人給寶寶貼上了性質相反的「標籤」。
孩子會因為被貼負面標籤而丟失自信
負面標籤,對很多孩子來說是醜陋的符咒,他們的言行舉止也慢慢向這張符咒「靠攏」。正如心理學家貝科爾說過,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,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。這就是知名的標籤效應。另外,負面標籤還會讓孩子漸漸丟失自信,從而給孩子帶來負面的行為結果。
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,那些相信自己不會變聰明的孩子,在幾年的追蹤調查中,學業成績沒有顯著提高;相反,那些相信智力能改變的孩子,學業成績一直有穩定提高。所以,我們可以說,當孩子被貼上了負面標籤,孩子的自信會受到傷害,導致事情朝糟糕的結果推進。
教孩子不要輕易給別人貼負面標籤
「我覺得不公平,他是一個壞孩子,他毀壞花圃和花朵,寫日記卻得到了5顆星」,在一次聚餐時,朋友家7歲的小女孩嚷嚷。
這孩子因為她的一位同學被老師獎勵了5顆星星而感覺不公平,因為在她和班裡很多小朋友眼裡看來,那位小男孩就是一個壞孩子,他們認為壞孩子不應該得到任何錶揚。
「你平時喜歡賴床,還不愛刷牙,你覺得我該把你當『壞小孩』看待嗎?」朋友問她的女兒。
「不應該!我能改正的。」小女孩一本正經地說。
「說不定你的同學也在慢慢改變呢。」小女孩沒否認了。
世界上很多事物,不會總是以最好的或最差的形式存在,「就像一顆蘋果,長得粉紅碩大,你可能發現它被小鳥啄了一個小口子。雖然這顆蘋果有個小口子,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味。」我說。
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消極標籤,而是積極標籤
大家可能聽說過,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「比馬龍」效應,說的是一位心理學家到一間學校,裝模作樣做了一些考核,「篩選」出一些優秀孩子。事實上這些孩子是被隨機選出來的,連老師也覺察不出來。一段時間後,這群被認為是「優秀」的孩子,他們的成績果然大大超越了其他孩子。這大概是因為這些孩子和老師對心理學家深信不疑,不僅老師對這些孩子更用心,連孩子也倍加珍惜他們的「天賦」,例如上課更認真、功課更用功,所以才導致事情朝積極的方向發展。
這就是「積極標籤」給孩子帶來的正向影響。
所以,父母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盡量給孩子貼積極的標籤,遇到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,幫助孩子改正和提高,而不是給孩子貼消極標籤。
想起了前段時間,我給孩子們講的一個童話故事:
有一頭小象與象群生活在一條小河邊。
在小河與大海的匯聚處,岸邊長了一棵碩大無比的大樹,大得需要五頭大象圍起來才能把那棵大樹包圍,連象群里力氣最大的大象都難以撼動。
「你長大了就能推倒那棵大樹,媽媽相信你。」象媽媽對小象說。
其他大象鬨堂而笑,都說那是哄小孩的話。可小象相信媽媽的話,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它。
不知不覺地,小象成長為一頭健壯的大象,當媽媽說它已經長大時,他興奮地跑到大樹下,使盡全身力氣朝大樹撞過去。
隨著「轟隆」一聲巨響,大樹真的倒了,其他大象都驚呆了……
所以,父母們別用「壞標籤」禁錮孩子的成長,而是用無數「好標籤」,鼓勵孩子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吧!
關鍵字:負面標籤、積極標籤、幼兒心理、親子互動、早期教育
幼兒說,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,已出版書籍《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》(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)。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,分享科學、實用、有價值的育兒心得。
當父母的藝術:努力給孩子貼無數「好標籤」
某天,陪孩子們到圖書館,孩子坐在桌子前閱讀時,坐在我們對面有一位小男孩,抓起手中的紙飛機戳到阿瓜的頭上。
「小朋友,不能打擾別人閱讀哦!」我對小男孩說。
阿瓜剛要低頭繼續閱讀,對面小男孩又飛過來另一隻紙飛機。
「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?你家大人哪去了?」
小男孩當作沒聽見我的話,繼續又飛過來第三輛紙飛機。
孩子的行為開始讓我有些氣惱,這時一位媽媽抱著書急匆匆地走過來:「對不起,我家小孩很壞!總是改不了的。」
聽到那位媽媽的說法,我原本對小男孩的氣惱情緒變成憐憫。
回家的路上,我和阿瓜聊到那位小男孩,我問:「你覺得小男孩的行為對不對?」
「不對,而且他被你勸說了之後還繼續扔,他被他媽媽貼了壞標籤。可是,他可能不是壞孩子。」阿瓜說。
「標籤」是人們創造的
孩子成長中的很多事情是中性的,是人們所謂的「好」、「壞」標籤讓事情有了某種性質。
記得有一個寶寶踢風鈴的場景,一個12周大的寶寶躺在嬰兒床上,他的腳上系著一根繩,繩的另一端系著幾隻風鈴。當寶寶踢腳時,風鈴會發出悅耳的鈴聲;當寶寶聽到越多的風鈴聲,他會踢得越歡。有人說這寶寶是壞寶寶,因為他要求寶寶別發出雜訊,這寶寶反而踢得更起勁;有人說這寶寶很活潑,清脆的風鈴聲給人帶來了歡樂。同樣是踢風鈴,不同的人給寶寶貼上了性質相反的「標籤」。
孩子會因為被貼負面標籤而丟失自信
負面標籤,對很多孩子來說是醜陋的符咒,他們的言行舉止也慢慢向這張符咒「靠攏」。正如心理學家貝科爾說過,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,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。這就是知名的標籤效應。另外,負面標籤還會讓孩子漸漸丟失自信,從而給孩子帶來負面的行為結果。
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,那些相信自己不會變聰明的孩子,在幾年的追蹤調查中,學業成績沒有顯著提高;相反,那些相信智力能改變的孩子,學業成績一直有穩定提高。所以,我們可以說,當孩子被貼上了負面標籤,孩子的自信會受到傷害,導致事情朝糟糕的結果推進。
教孩子不要輕易給別人貼負面標籤
「我覺得不公平,他是一個壞孩子,他毀壞花圃和花朵,寫日記卻得到了5顆星」,在一次聚餐時,朋友家7歲的小女孩嚷嚷。
這孩子因為她的一位同學被老師獎勵了5顆星星而感覺不公平,因為在她和班裡很多小朋友眼裡看來,那位小男孩就是一個壞孩子,他們認為壞孩子不應該得到任何錶揚。
「你平時喜歡賴床,還不愛刷牙,你覺得我該把你當『壞小孩』看待嗎?」朋友問她的女兒。
「不應該!我能改正的。」小女孩一本正經地說。
「說不定你的同學也在慢慢改變呢。」小女孩沒否認了。
世界上很多事物,不會總是以最好的或最差的形式存在,「就像一顆蘋果,長得粉紅碩大,你可能發現它被小鳥啄了一個小口子。雖然這顆蘋果有個小口子,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味。」我說。
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消極標籤,而是積極標籤
大家可能聽說過,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「比馬龍」效應,說的是一位心理學家到一間學校,裝模作樣做了一些考核,「篩選」出一些優秀孩子。事實上這些孩子是被隨機選出來的,連老師也覺察不出來。一段時間後,這群被認為是「優秀」的孩子,他們的成績果然大大超越了其他孩子。這大概是因為這些孩子和老師對心理學家深信不疑,不僅老師對這些孩子更用心,連孩子也倍加珍惜他們的「天賦」,例如上課更認真、功課更用功,所以才導致事情朝積極的方向發展。
這就是「積極標籤」給孩子帶來的正向影響。
所以,父母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盡量給孩子貼積極的標籤,遇到孩子做得不夠好的地方,幫助孩子改正和提高,而不是給孩子貼消極標籤。
想起了前段時間,我給孩子們講的一個童話故事:
有一頭小象與象群生活在一條小河邊。
在小河與大海的匯聚處,岸邊長了一棵碩大無比的大樹,大得需要五頭大象圍起來才能把那棵大樹包圍,連象群里力氣最大的大象都難以撼動。
「你長大了就能推倒那棵大樹,媽媽相信你。」象媽媽對小象說。
其他大象鬨堂而笑,都說那是哄小孩的話。可小象相信媽媽的話,因為媽媽從沒騙過它。
不知不覺地,小象成長為一頭健壯的大象,當媽媽說它已經長大時,他興奮地跑到大樹下,使盡全身力氣朝大樹撞過去。
隨著「轟隆」一聲巨響,大樹真的倒了,其他大象都驚呆了……
所以,父母們別用「壞標籤」禁錮孩子的成長,而是用無數「好標籤」,鼓勵孩子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吧!
關鍵字:負面標籤、積極標籤、幼兒心理、親子互動、早期教育
幼兒說,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,已出版書籍《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》(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)。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,分享科學、實用、有價值的育兒心得。